
浮脉是指脉的脉位而言,把脉位为5层,主要位于第1层,或是第2层的,都可以算是浮脉。浮脉是单指脉的脉位而言,和脉的形状、宽度、有力无力没有关系,所以单独一个浮字,没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脉象,浮脉必兼其它脉象,如浮滑、浮细、浮弱、浮濡、浮细紧、浮洪、浮涩…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脉象描述。在古今很多的医案中,会看到很多人的医案上,关于脉象上的记载,只写一个浮字,这样的描述非常不完全,往往是敷衍下的答案,并不是临床所见的真相。本质和病机:浮而有力,病机是主外感,外感向内入侵,体内正气向外抵抗防御,僵持在半途,故浮而有力(少部分见于病人极为严重的濒死状态,但必有其它严重兼症,不易混淆)。浮而无力,病机是主气血阴阳诸虚,诸虚气血涣散而不敛(气血的统摄管辖无法达到定位),所以无法把脉位拉回在平脉的正确定位上,故浮而无力,但需要参考其它兼脉才能判定到底是哪一种虚损(注:也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外感症状,但脉却是浮而无力,这是因为本来就诸虚气血不足之人,又患感冒,而正气不足以外抗,所以无力,但若稍用补药,正气一充,会见脉转有力,盖正气一充实,欲与外邪相抗也。这种情况要四诊相参才不会遗漏)。所谓的有力无力。外感时常见浮脉,以肺脉浮的机会最大,代表疾病是由肺系上焦开始的,心脉浮、脾脉浮则为常见的第二顺位,或肺浮而其它不浮,或肺心浮而其它不浮,或脾浮而其它不浮,各有不同的意义,通常不会6脉一同俱浮(除非较严重的,或是日久一脉传六的),自己多试几次,找一些外感病人来试,在几天之内,就是一个医学新手,也会马上发现外感并非一次6脉俱浮这件事实。古书宋本伤寒例说,太阳受病是六脉俱浮,并非事实,后代一票医家跟着错误,自己也不验证,更是草率。兼脉:浮脉只是一种脉位,所以浮可兼多种脉象。浮滑有力是外感风热。浮滑有力兼数是较严重的外感风热。浮细紧小有力是外感风寒(小是指脉宽比正常脉窄)。浮滑有力,中有一细紧小脉,是风寒正在转成风热,是风寒风热并存。浮濡风湿。浮无力是虚。浮散无力是虚甚而不敛。浮涩无力是虚兼血瘀。浮大无力或气虚或血虚(兼外症面色观之,面色恍白偏气虚,面色不华偏血虚)。浮细无力或阴虚或阳虚(兼外症面色观之,面色清白带寒偏阳虚,面色嫩红带热偏阴虚)。六部浮脉:右寸浮:有力为风寒感冒、为风热感冒、为鼻塞鼻涕、为头痛头晕、为痰、为咳嗽:无力为喘、为短气、为说话无力、为多汗。右关浮:有力为外感腹胀腹泻,为脾热口臭;无力为脾虚、为腹胀、为便软、为四肢无力。右尺浮:有力为外感入下焦、为腹泻、为便秘;无力为下焦阳虚、为腹泻、为腰膝酸软、为肾不纳气而喘。左寸浮:有力为外感头痛、为外感病毒性心肌炎胸闷;无力为胸闷、为短气、为多汗、为心悸、为喘。左关浮:有力为外感入肝经、为头痛、为筋骨酸涩、为目赤目痛、为耳鸣眩晕;无力为眩晕、为视物不清、为筋骨酸涩、为经血量不足、为崩漏。左尺浮:有力为外感入下焦膀胱、为小便赤涩、为尿痛、为月事痛、为月事量不正常;无力为腰膝酸软、为崩漏、为肾不纳气而喘、为小便无力。治疗药物:肺脉:桂枝(风寒)、麻黄(风寒)、紫苏(风寒)、苍耳子(风湿)、连翘(风热)、金银花(风热)、桑叶(风热)、党参+五味子(气虚)、黄芪+五味子(气虚)、玉竹+五味子(阴虚)、干姜+五味子(阳虚)。脾脉:香薷(风寒)、霍香(风湿)、防风(风湿)、葛根(风热)、党参+乌梅(气虚)、黄芪+乌梅(气虚)、玉竹+乌梅(阴虚)、山药+乌梅(阴虚)干姜+乌梅(阳虚)。心脉:桂枝(风寒)、川穹(风寒)、连翘(风热)、桂枝+茯苓(风湿)、党参+莲子(气虚)、制附子+莲子(阳虚)、酸枣仁(血虚)、玉竹+莲子(阴虚)。肝脉:荆芥(风寒)、防风(风湿)、桑叶(风热)、金菊花(风热)、酸枣仁(血虚)、白芍(阴虚)、沙苑子(气虚)、山茱萸+肉桂(阳虚)。两尺脉:细辛(风寒)、羌活(风湿)、独活(风湿)、桑叶+牛膝(风热)、金菊花+牛膝(风热)、熟地+五味子(阴血虚)、杜仲+五味子(气虚)、制附子、肉桂+五味子(阳虚)。注:浮而无力者,气机向外散出,故用补时,除了补药之外,当如上述所例略加收涩药,以利下收浮脉归回正常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大牛时代配资-股票配资学习-十倍配资炒股-炒股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