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我到上海,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:二次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“文化特色”,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地铁里、出租车上,随处可以看到二次元游戏的广告;步行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穿着Cos服的人群;酒店会向住客赠送手办,大堂里还有巨大的二次元角色雕塑。上次拜访上海时,我特意换上了《间谍过家家》的手机壳,穿上了《灌篮高手》的T恤,戴着《明日方舟》的胸针,在肯德基店里自拍了一张与《名侦探柯南》联动海报的合影。我忘了自己今年多少岁,反正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十七岁。
我把这张照片发给了一位深圳的朋友,附言道:“你看,二次元现在在上海成为主流了!”对方马上回了我一张照片:民航客机的行李架上到处是《原神》的广告,他手里拿着的杂志在介绍《葬送的芙莉莲》,当然他还没忘了炫一下自己新买的Labubu。“哈哈,到处都是这样!”他恰如其分地补充道。
是啊,二次元早已不再偏安一隅、圈地自萌,更不再是少数“死肥宅”的专利。记得七八年前,我还在券商研究所工作时,经常有同行疑惑地问我:“你该不会是二次元吧?”这个问题,与“难道你还经常玩游戏吗”一道,在我头顶袅绕过无数次。大部分客户和同事都会认为,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是不该把二次元和游戏作为爱好的。浪费时间还是小事,关键是会被认为“不严肃”,“不符合主流价值观”,或者更通俗地说,“人设冲突”。
展开剩余86%谢天谢地,那都是多年前的事情了。今天的金融从业者,以及任何“严肃”行业的从业者,可以在朋友圈骄傲地炫出自己新买到的“谷子”,本季度喜欢的番剧,以及刚刚在二次元游戏里抽到的“本命”角色。至于游戏,虽然仍有一些老夫子坚持认为它是“玩物丧志”,但越来越多的人不这么看了,而且游戏公司已经不止一次登上《新闻联播》。二次元和游戏不再是小众爱好,而是生活本身——而且是生活中最鲜活、最令人愉悦的成分之一。
这就是我们时代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的一个缩影:各种各样的垂类兴趣,包括但不限于二次元、游戏,正在与生活有机结合,从单纯的精神消费变成现实的生活体验。十年前,提起二次元或游戏爱好者,人们的第一反应是“没生活”(宅男宅女);现在的第一反应或许是“这个人很懂生活”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的少男少女长大了,成为了社会中坚,以及实体消费的主力军;另一方面是因为垂类兴趣本身变化了,从当年的“亚文化”融入了社会主流文化,是彼此促进而非互斥关系。其实,在二次元文化的发源地日本,以及游戏文化十分发达的北美,我们也能观察到类似现象。
打破次元壁,是现在的潮流。这种潮流的一个绝佳案例,就是上个周末小红书在上海举办的REDLAND活动。全球第一个“痛岛”,高达8万平方米的活动空间,上百个游戏及二次元IP的参与……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在特殊地点举行的漫展,那你就错了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是一个“快闪版迪士尼乐园”,充满交互性,甚至从入场的那一刻就开始互动了。
一位小红书网友说的好:“我在REDLAND感受到的是‘啊原来我真的可以当主角’的幸福感,其他展会的游戏站台更‘高高在上’一些,不知道有没有人懂这种感觉?”
另一位小红书网友说的更具体:“每一个IP的互动设计都有花心思,既让人人都能通过又不显得无聊。工作人员服务太多很好,活人感很强。”不管翻阅多少小红书相关笔记,你看到的关键词大概都会包括“交互性”“真诚”“活人感”。当然,也有人吐槽夏天太炎热、会场太大,三伏天在上海进行户外活动确实让人有点顶不住。考虑到这是小红书第一次举办这种大型线下活动,肯定不可能做到完美,大家的吐槽也有道理。
如果你会诧异:“小红书什么时候也对二次元和游戏感兴趣了?”那你就OUT了。过去一年,二次元和游戏的内容发布规模,在全部小红书垂类当中排名第三和第四,同比上涨均不止翻倍!我的几位做游戏发行的朋友,早就对我强调过“得小红书得天下”的重要意义。就拿我本人来说,今年玩的最多的两个游戏——《苏丹的游戏》和《百日战纪》,都是在小红书上看评价、找攻略、关注更新的。附带说一句,这两个游戏都出席了REDLAND,小高和刚还举办了玩家见面会。据说有人在现场偶遇小高,送了他两张蜜雪冰城的折扣券;两天之后,小高果然在小红书上发出了自己喝蜜雪冰城的照片……
以前的小红书,是一个以分享生活为主的平台,包括美食、美妆、旅行、穿搭……等等一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。其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如此,前一阵子我去格鲁吉亚旅行时,就惊诧于酒庄老板会用中文说“小红书”三个字。然而,不知不觉之中,小红书正在“打破次元壁”:从三次元进入二次元,从生活领域进入兴趣领域。你注意到了吗?就在上个月,小红书的Slogan从“3亿人的生活指南”变成了“你的生活兴趣社区”。二次元和游戏,只是众多兴趣赛道的“初熟之果”。
我们可以说,小红书现在变成了一个“生活+兴趣”社区吗?中间的那个加号应该去掉。生活和兴趣,不是被简单堆砌在一起,而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至少在小红书是如此。以游戏为例,找攻略、讨论剧情,任何平台或多或少都能满足需求;但是那些游戏与生活互相融合的体验,例如“复刻游戏人物穿搭”,“在现实中烹饪游戏中的料理”,乃至“为游戏人物应援、过生日”,其最佳讨论场所只能是小红书。同理,我在小红书搜索最多的二次元内容,是“圣地巡礼”——《夏日重现》《命运石之门》里的著名地点到底在哪里呢?至于其他二次元爱好者,还会经常搜索“带着谷子去旅行”,以及“如何在现实中穿Cos服”等内容。
小红书当然没有“创造”这个潮流,而是顺水推舟地承接了这个潮流。从分享生活到分享兴趣,这一发展顺序本来就顺理成章。广大用户在漫长的时光中进化出了“生活与兴趣一体化”的需求,于是他们放眼四方,哪个平台最适合满足上述需求呢?小红书显然是首选之一。它的UGC内容属性、去中心化的用户表达,天然具备不断衍生出一个个兴趣圈层的能力。一个兴趣圈层初具规模之后,还会自然分化,形成多个更加垂直、彼此相关的细分圈层。
就拿我今年很喜欢的《百日战纪》来说,不论在二次元圈子还是游戏圈子,它都属于特色鲜明、评价两极分化的“小众之作”,却在小红书得到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。我钟爱的另一部小众神作《秋叶原冥途战争》,在小红书的热度也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,还出现了各种脑洞大开的二次创作。
上述一切,对小红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?首先,生活是有限的,而兴趣是无限的。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旅行,却可以每时每刻都在脑海中回顾某种兴趣;对于生活的分享受到预算、时间的种种限制,对于兴趣的分享受到的限制却明显少的多。在有限的生活中,无限的兴趣将增添诸多光彩,小红书社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此被拓展了。一言以蔽之:“天花板”(内容来源)提升了,“颗粒度”(垂类内容数量和细分程度)变细了,用户、创作者和平台本身皆是受益者。
从商业化角度,从“生活指南”到“生活兴趣社区”,意味着巨大的收入潜力。上文已经提到过,“得小红书者得天下”,早在2024年就成为游戏发行界的共识,而且各种类型的游戏都适应这一共识。前几天我与一家影视公司负责人喝咖啡,对方告诉我,现在小红书业已成为“电影宣发的兵家必争之地”,还举出了暑期档的几个热门案例,让我颇有些惊讶。至于近年来一直大火的“谷子经济”,就更不用说了——有多少人早就养成了在小红书找谷子、鉴赏谷子甚至交换、交易谷子的习惯?基于兴趣内容的商业化,是最不容易让用户厌烦的,因为这种商业化根植于用户的实际需求,甚至可以被用户欢迎。
有趣的是,回头去找REDLAND举行之前的小红书网友预测,我发现了一个点赞量颇高的笔记:“我个人觉得小红书上现充用户比二次元的多,届时很可能吸引到很多现充去凑热闹,最怕会发生‘坏现充’和‘坏二次元’干起来的极端情况。”下面有网友评论:“是啊,发了很多免费票,一群大叔大妈们肯定很热闹!”“不用预测,现场等着看吵架!”当然也有比较乐观的,认为“小红书的活动组织能力不会让类似事情发生”。
事后看得很清楚:虽然参与者对本次REDLAND也有吐槽,但是“现充和二次元的矛盾”从未发生过,现场氛围相当和谐,乃至其乐融融。这固然可以归功于小红书一贯的线下活动执行力,但归根结底,是因为“现充VS二次元”的刻板印象早已过时,消失在历史深处。当今时代的“现充”也可以是二次元,“二次元”也可以是现充,人们因为热爱二次元而享受更加充实的现实生活。
文化大潮,浩浩荡荡,小红书正是顺应了这股潮流,打开了新的增长和商业化空间。
在此许个愿——希望下一届REDLAND能够看到奈须蘑菇和志仓千代丸。我知道这不太可能,因为后者非常宅,而前者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过。我完全能接受下届甚至任何一届REDLAND都看不到他们的可能性。如果未来某一天,哪怕很多年以后,小红书能够帮助包括我在内的广大粉丝把他们搞定,那当然是一件巨大的好事。梦想总得有,万一实现了呢?
你曾经尝试在小红书搜索或发布关于二次元、游戏,或者影视、音乐等一切美好兴趣的内容吗?如果没有,那么不妨从今天开始试试看?
发布于:甘肃省大牛时代配资-股票配资学习-十倍配资炒股-炒股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